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财政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02XP/202302-00012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财政局(宣城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题分类: 财政、金融、审计
名称: 关于呈报《宣城市财政局(国资委)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2-10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02XP/202302-00012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财政局(宣城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题分类: 财政、金融、审计
名称: 关于呈报《宣城市财政局(国资委)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2-10
关于呈报《宣城市财政局(国资委)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2-10 17:18 来源:宣城市财政局(宣城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市委、市政府:

现将《宣城市财政局(国资委)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随文呈报,请审阅。

 

 

                       宣城市财政局(国资委)党委

                     202315         

  

宣城市财政局(国资委)2022

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国资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全和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一、2022主要工作

(一)坚持开源节流,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一是培植财源壮大收入。围绕年度目标,强化收入预期管理,加强研判调度、动态监控和结构分析,推动财政收入规模、增幅和质量同步提升。充分挖掘税收潜力,抓好重点税源征收,开展零星税源查补,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精心谋划储备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积极盘活各类存量资产资源。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8.5亿元,居全省第5位;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9%按自然口径计算增长3.1%

二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坚决落实“过紧日子”政策,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项目支出,集中财力用于落实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责任以及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48.3亿元,增长10.6%

三是盘活存量资产资金资本。积极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通过置换、划转等方式盘活闲置房产5 处,面积8200 多平方米,调剂办公电脑170 台,进一步提高各类资产使用效率,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定期清理存量资金和往来款项,实现“定期清理、限期使用、超期收回”。全年共统筹存量资金7 亿元、国有资本0.7 亿元。

(二)大力推进改革攻坚,提升财政治理水平

   一是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改变“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所有预算支出安排均以零为基点,实行预算一年一定。编制公共服务、产业扶持、重点建设项目三类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强化市委市政府决策重要部署财力保障。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健全专项资金退出机制。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口径编制预算项目库。

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理念,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从政策项目预算向部门和单位预算、政府预算拓展,绩效管理资金范围覆盖“四本预算”,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闭环。落实新增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创新预算绩效评审方式,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推进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全市选取157个项目进行财政重点评价,评价金额约48.9亿元。

三是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全面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用系统化思维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各环节业务,并将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预算管理机制。2022年,全市1200多家部门单位全部上线一体化管理,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认真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全年共下达中央直达资金53.2亿元,确保财政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

四是运用数字赋能预算管理改革。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工作流程,规范部分预算管理要素、业务流程和控制规则,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开发利用,推进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实现资金来源去向全程留痕、可追溯。市本级预决算公开、财政代管资金管理和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等软件成功上线运行,为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实落细退税减税缓税等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应缓尽缓、应退尽退,确保政策落地生效。2022 年,全市共办理“退、减、免、缓”税收64 亿元,降费0.8 亿元,惠及企业34.7 万户次。多渠道筹集资金13.5亿元,足额保障留抵退税资金需求。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力有效实施,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激发企业发展动力。

二是统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市安排资金10.4 亿元,用于核酸检测、疫情处置及防控能力提升等。兑现各类惠企奖补22.1 亿元,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全面落实房租减免政策,全年共减免房租1.2 亿元。发放各类消费券1640 万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持续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率,全市共减征7623 万元,惠及1.4 万户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6077 万元,惠及282 户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帮助企业稳定岗位,全市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836万元,惠及1.4 万户企业。

三是用足用好政府债券资金。精准谋划专项债储备项目,全市入库专项债项目48 个,较上年增加24 个。积极争取新增债务限额69.6 亿元,累计发行新增政府债券69.1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7 亿元、专项债券67.4 亿元,2022 年发行的债券资金已全部使用。政府债券资金的高效使用,有力支持了宣绩高铁、智慧城市、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谋划设立基金支持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助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谋划设立50亿元市产业链投资引导基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前首期6亿元资金已筹措到位。参与设立20亿元长三角G60科创基金,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截至目前,市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已引导设立光伏等9只子基金,基金在投19.2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支持民生投入保障。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统筹资金45.6 亿元,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新时代人才决策部署,统筹资金1.3 亿元,支持升级实施“宛陵英才”计划及“宣城工匠”“宛陵名家”等工程,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资金8000 多万元,支持实施科技创新“双倍增”行动,推行主导产业“揭榜挂帅”等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支持省定民生实事、市政府10 件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

二是支持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提升。统筹资金10.5 亿元,保障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拨付资金8 亿元,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重点道路建设;安排资金2.5 亿元,加快推进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市老年大学等公益性项目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支持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

三是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拨付资金39.9 亿元,支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资金4.1 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支持23 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拨付稻谷价格补贴资金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7 亿元,保护农民种粮利益。统筹资金3.7 亿元,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16.1 万亩。拨付农业生产发展类资金和“两强一增”资金3.5 亿元,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拨付农机构置与应用补贴6723 万元,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

四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资金5亿元,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支持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拨付资金1000万元,实施渔业绿色发展试点。累计安排资金1亿元,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拨付资金1.7亿元,推深做实林长制。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守财政工作底线

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强化各级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责任落实。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市“三保”支出预算141.4亿元,增长3.8%;“三保”支出141.6亿元,增长2.2%。严格落实省财政厅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12条措施,核减2022年度一般性支出预算2456万元。

    二是严控债务风险底线。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融资,防止新增隐性债务。积极稳妥化解债务存量。根据债务到期情况和实际偿债能力,分类施策,多渠道筹措化债资金,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依法合规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

三是严守财经纪律底线。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监督,常态化开展预算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检查及小金库清理工作。加强会计管理,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持续提升。支持配合审计监督,积极推动审计问题整改到位。

(六)深化改革促转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一是引导优化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印发进一步推进市国有企业“1+2+2+N”优化重组方案(即1个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城市建设运营和交通运营2大板块集团,宣城经开区和宣城现代服务产业园所属国企,各集团公司所属产业、科技创新、商业类实体企业)。支持市属企业拓展壮大清洁能源、类金融、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石料加工等板块业务,推动相同或相近业务整合。完成市属企业驾校、加油站、码头等内部专业化整合,清理低效无效资产。

二是支持国有企业用人和薪酬制度改革。指导督促市属企业大力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为核心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员工公开招聘,初步建立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分配机制。在2021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我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情况”任务指标,被省政府确定为满分,位列第1名。

三是严格落实监督考核机制。审核下达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审计,强化业绩引导,实行分功能差异化考核。引导市属企业克服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新冠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围绕目标任务抓落实,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经营目标任务。

(七)坚持党建引领,锻造坚强有力战斗堡垒

一是落实落细管党治党责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对标党建与业务四同要求,自觉把机关党建放在财政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不断增强主责主业意识。印发《2022年度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召开2022年度机关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对全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全年召开机关党委会议12次,研究部署安排机关党建重点工作,切实把压力传到党委班子成员,把责任落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二是持续提升理论武装水平。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全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研讨14次,全体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30余次,“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学习交流近40次。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学习计划,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暨2022年度党员轮训示范班,开设读书沙龙分享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心得”,推动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是持之以恒正风纪。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自觉,强化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廉洁文化建设,驰而不息加强和改进作风,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优秀廉政教育作品。及时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等,教育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让财政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到任何时候都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财政形象。严格发展党员标准,机关年度发展党员1名。

四是推进国企和行业党建共同提升。制定《2021年度市属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实地开展考核,书面反馈发现问题,督促抓好整改提升。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在市属企业开展共产党员信仰宗教情况排查工作,切实加强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配合做好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宣宁事务所按期换届、入党积极分子备案等基础性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局工会、妇委会按期换届,指导群团组织开展“汲取奋进力量 绽放巾帼风采”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青春相约 护林有我”育林护林活动、“青春财政 文化传承”主题诗文诵读活动、“庆六一 迎端午”活动等。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财政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主线,努力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坚定不移“学两湖、提标杆,强信心、促跨越”,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归纳为“5+5+N”:

(一)五项任务确保五个“7

1.确保实现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7%目标,跨过200亿台阶。

2.省政府目标考核中财政承担两项指标(“政府债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建设”2分,“预算绩效管理”1分)保七争一。

3.省经济运行调度考核中的“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采购”指标和省财政厅考核的“预算一体化建设”指标确保前七,努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抓好财政(国资)五项重点工作

1.巩固零基预算改革成果。在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基础上,清理各类政策项目,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稳步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财政理财水平和治理效能。

2.推深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按照“巩固提升、重点突破、聚力增效”的总体思路,构建符合部门管理实际、具有行业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财务与业务工作紧密衔接。探索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奖惩机制,推动落实主体责任。

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向产业集团转型鼓励市属企业推进子企业专业化发展,有序推动一业一企、一企一业推进监管职能转变,强化风险防控,切实增强可持续的投融资能力。

4.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快市直单位低效闲置资产分类处置,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土地出让进度,盘活土地资源。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支持实施“三农”领域补短板建设。努力挖掘资源统筹“第二财政”效果,不断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5.决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兜牢“三保”底线,强化财政运行全过程监控。实施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切实做好债务风险防控

(三)强化财政日常管理

1.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节俭过紧日子,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力精简公务活动,应压尽压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强化预算执行约束,控制财政资金直接用于项目建设,集中更多财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决策保障。

2.大力支持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统筹用好上级补助,加大市县财政投入,支持就业、教育、社保等领域各项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取得实效。落实财政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比例不低于9.6%”要求。发挥财政社保资金兜底保障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3.不断提升财会监督能力。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持续开展预算资金使用检查及小金库清理工作,推进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精心组织会计考试,选拔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严格会计行业监督管理,规范代理记账市场秩序,促进代理记账行业健康发展。

4.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扎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省委、市委“一改两为”部署要求,深入开展“五聚焦五查找”,积极参与市直单位百名科长“五比五评”活动,锲而不舍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努力推进我市财政干部作风建设。